6月14日,沈鼓集團作為中宣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遼寧主題采訪活動的重要一站,接受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5家中央及遼沈地區省市主要媒體近50名記者的深入調研采訪。通過現場參觀和講解討論,采訪團成員對沈鼓集團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不斷開辟新市場、新業績、新賽道的做法和成效深感觸動。近日,各中央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從不同角度紛紛報道了沈鼓集團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和優秀成果,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沈鼓人對標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目標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與責任擔當,引起熱烈反響。
人民日報|數字化賦能沈鼓集團提質增效
走進沈鼓集團轉子車間,一輛輛吊車移動,輕松搬運著各種鑄件;工人們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加工精密零件;墻上的電子屏幕實時滾動著各種數據,清晰記錄著每條生產線的生產進度、關鍵件完成率……
近年來,沈鼓集團著力運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助力企業提質增效,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6月14日,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介紹該公司生產的3D打印葉輪。
據介紹,目前沈鼓集團已經完成全部核心車間的數字化改造升級;建成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實現生產運營管控和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建成設備聯網與數據采集系統(DNC/MDC),實現數控NC程序的網絡化管理和傳輸、生產設備聯網和設備狀態數據自動化采集,基于大數據進行設備故障分析和OEE綜合效能分析;建成設備維修管理系統(EAM),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維修維護作業管理。通過這些信息系統的部署和整合,實現了對企業人、機、料、法、環全方位線上管控,極大提升了企業生產運營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
通過數字化車間建設,沈鼓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28.2%;每年節約190余萬張圖紙投放,實現綠色低碳和降本增效;生產設備網絡化接入實現設備效率透明化,推動核心瓶頸設備的綜合效率提升超16%。
數字化車間”為生產運營增效,“沈鼓云”為產品服務提質。步入沈鼓集團沈鼓云遠程監測及故障診斷服務中心,一塊大屏幕上閃動著密密麻麻的小點。點開一個,就可以看到一組設備的運行情況。沈鼓集團生產的大型機組、設備在多個省份投用,集團推出數字服務平臺,目前已聯網全國多地各類大型機組4000余臺,線上服務用戶387家,可提供機組預知性維修和診斷服務,有效保障了用戶的機組安全和經濟利益。
人民日報|走進沈鼓集團,看老企業如何創新爭先
6月14日,中宣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遼寧主題采訪活動“沈鼓篇”精彩呈現——人民日報等媒體采訪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沈鼓集團副總工程師姜妍
新華社|沈鼓:戰略領軍型企業的創新與突破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來到遼寧沈陽,了解到沈鼓集團通過積極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綠色低碳水平,加快向產業鏈高端邁進,通過技術創新始終引領著國家通用機械產業的發展,樹立了行業標桿。
光明日報|向“新”而動,聚“力”前行 ——沈鼓集團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大洋中強勁涌動的“新浪潮”,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加速邁向未來。沈鼓集團正在加快新模式、新賽道、新動能培育,實現生產力蝶變躍升,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提出:“要將沈鼓集團打造成為重大技術裝備科技創新策源地。”沈鼓集團擁有2000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專有技術,600項核心關鍵技術,1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實現200項重大裝備國產化攻關并100%成功。
目前,沈鼓已將科技創新的方向瞄準了數字化賦能,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催生創新底層邏輯深刻變革,推動科研模式加速升級。
在沈鼓集團的研發設計部門,數字化設計與敏捷設計已初具規模。通過多年持續研發,沈鼓實現了單軸離心壓縮機三維整機自動裝配和圖紙自動生成,針對標準化產品可降低本體三維設計工作量80%以上;機旁管路自動化設計已覆蓋19種機型,可縮短設計周期70%;實現了控制系統工程程序的自動生成,將原本需要7天的人工編程時間縮短至數小時;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完成了離心壓縮機模型級性能預測程序的開發,為模型級性能快速預測提供技術手段,縮短模型級開發周期30%以上。
對于風洞裝置,馬赫數調節能力及精度是風洞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沈鼓在研發世界最大的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主驅壓縮機的同時,還自主開發了風洞性能預測軟件,將風洞裝置試驗馬赫數的調試時間縮短了50%。
沈鼓在升級科研模式的同時,還開展聯合創新,構建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借助“外腦”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023年,沈鼓-西安交大研究院完成了《離心葉輪全三維自由曲面葉片的優化設計與應用》等10項單元技術課題開發,這是沈鼓與高等院校開展聯合創新的又一豐碩成果。以沈陽為中心,輻射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五家國內知名學府,構建起“兩站四院五中心”的產學研聯合新模式,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整合優質智力資源,10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百余臺科學儀器實現共享,五年來累計完成100余項重大科研任務,研發投入近1億元。沈鼓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創共同體”正在加快升級為“創新有機體”。
要做全球能源化工動力裝備的領跑者,沈鼓將創新的目光投向世界。萬里之外的德國,沈鼓歐洲研究院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用全球智力資源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向無人領航的技術深空探索,向顛覆性未來技術挺進。
面對國家謀劃的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沈鼓皆可大有作為。錨定這些目標,不僅將推動沈鼓發展有力前行,也將為中國能源化工產業貢獻更多沈鼓智慧。
經濟日報|“大國重器”看沈鼓
一輛輛吊車猶如巨人的手臂,搬運起沉甸甸的鑄件;工人們圍繞在數控機床旁,精準操縱著機器。車間的墻壁上,電子屏幕滾動顯示著各種數據,實時記錄生產線的進度……在沈鼓集團的轉子車間內,這樣一幅生動的工業畫卷展現在記者眼前。
6月14日,經濟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位于遼寧沈陽的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要將沈鼓集團打造成為重大技術裝備科技創新策源地。”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表示,沈鼓集團目前已擁有2000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專有技術、600項核心關鍵技術、1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實現200項重大裝備國產化攻關并100%成功。
沈鼓有著眾多響亮的名片:“大國重器”“國家砝碼”“國家級綠色工廠”。多年來,沈鼓集團不斷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新突破。目前沈鼓已具備150萬噸乙烯壓縮機組、千萬噸煉油裝置、10.5萬空分、大型PTA、大型LNG、大型MTO、大型長輸管線壓縮機、150噸大推力往復壓縮機,以及CAP1400核主泵、核二級泵、核三級泵等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大型離心壓縮機總體設計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最初靠技術引進,到實現自主創新;從“跟跑”到“領跑”國際先進水平,沈鼓集團已經成為我國參與裝備制造業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企業,為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日報|一“鼓”作氣,這家“老字號”國企高質量發展有秘訣
沈鼓,一家以生產鼓風機起家的“老字號”裝備制造企業。
如今名字中“鼓”的含義,已悄然發生改變。從單一的鼓風機生產商,到“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策源地,堅持科技創新正是沈鼓多年來保持快速增長的關鍵所在。
目前,沈鼓已擁有2000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專有技術,600項核心關鍵技術,實現200項重大裝備國產化攻關并100%成功。
通過數字化賦能,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沈鼓正迸發強勁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科研模式加速升級。同時,沈鼓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全力進軍海洋裝備、氫能、儲能等全新產業,正以“硬科技”開辟產業發展的“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