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科技轉化瓶頸,是提速振興必須要過的關口。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用10年探索創造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新模式:將研發機構建在大學校園里,企業、院校攜手、協同,建起一座“科研特區”。借助“特區”的創新力量,10年間,打破國際壟斷、帶動同類進口設備應聲落價的乙烯機組,被譽為天然氣輸送領域“兩彈一星”的長輸管線壓縮機等一批重大裝備產品在沈鼓誕生,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所需、急需。
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是一種用于海上天然氣田開發的浮式生產裝置。作為一種新型且發展勢頭強勁的新技術,該裝置的研發制造能力代表著一個國家海工裝備的發展水平。目前,由沈鼓集團承擔的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項目進展順利,預計2017年樣機完成生產及試驗。據了解,這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大型高端海洋天然氣冷能壓縮機裝備,對開發遠洋海油氣資源、沖破國外技術壁壘、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持續不斷承擔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總是能夠實現令人矚目的突破和成就,沈鼓集團的成長離不開研發助力。“傳統的校企合作,課題一結束,教授就撤出來了。身份、待遇等核心問題不解決,創新就沒有原動力”,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說。2006年5月,沈鼓集團與大連理工大學聯合創建的“沈鼓—大工研究院”正式掛牌。
很快,研究院就有了個別名,叫“科研特區”。說它“特”,是有根據的:一個隸屬于企業的研究院,卻坐落在學校里;學校派來駐院的老師,不承擔教學任務,卻專職負責企業研發;企業也派人進駐,帶來的是因市場需求而設的課題和穩定有保障的研發經費;老師還是學校的老師,但享受的是企業的待遇; 合作產生的研發成果歸企業所有,用作技術儲備和生產應用。
創新、靈活的合作模式、合作機制,讓“沈鼓—大工研究院”誕生至今,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研究院先后承擔科研課題160余項,參與百萬級基金項目13項、重大專項研究基金項目17項,獲得發明專利8項;攻克壓縮機、蒸汽輪機、通風機、泵類產品、大型容器等產品研發過程中10多項技術難題,多項重大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依托“沈鼓—大工研究院”的成功實踐,由大連理工大學牽頭,聯合沈鼓集團、瓦軸集團等8家單位組建的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沈鼓集團聯合大連理工、東北大學等14家單位組建的遼寧省透平壓縮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后成立。科研人員協助沈鼓創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方案,以智力支持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里程碑式的產品——百萬噸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組的問世“助產”。該產品的研制成功,使沈鼓一舉躋身世界壓縮機行業三強。自此以后,我國該類產品不再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