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在接受沈陽日報社專訪時談到:”產業安全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基石。特別是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加快推進我國產業基礎升級、產業鏈條延伸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安全性,關乎國家發展大局,也是當前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產業安全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基石。特別是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加快推進我國產業基礎升級、產業鏈條延伸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安全性,關乎國家發展大局,也是當前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2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說,基于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和調研,他將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交關于保障國家產業安全、裝備安全的建議。
戴繼雙說,構建完整、穩定、現代化的產業鏈,是一個產業得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具備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同時也要看到,一些產業仍存在短板,部分基礎性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強,導致產業鏈不夠完善和強健,成為制約提高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和影響產業安全的不確定因素。打破這一現狀,需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全產業鏈條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創新。
”高效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的生態是產業安全的基礎和保障。要推動轉變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由’管項目’向’指方向’’給政策’轉變,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激發產業內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戴繼雙建議,要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主體活力,重點支持產業內龍頭企業以需求帶動上游配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科研攻關工作,形成整機裝備研制帶動全產業鏈技術進步,推動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
”當前,我國一些產業存在部分核心技術、共性技術、關鍵配套件嚴重依賴進口,其主要原因是研發難度大、投入高、研發成果落地實施難、成本回收周期難以預測。因此,建議重點鼓勵、支持創新主體開展關鍵’卡脖子’技術、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關鍵共性技術、工業軟件、精密儀器等科研攻關。”戴繼雙認為,同時還要加大對上述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企業的支持力度,以需求引領創新,實現產業內部的自我循環,提高產業抵御風險和自主可控能力。
”首臺套重大裝備研發、試驗投入巨大,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但是這些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成功后,給國家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戴繼雙說,針對這樣的產業,普惠性的政策并不能解決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根本問題,需要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因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特點,實施精準施策,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支持。
戴繼雙強調,重大關鍵技術裝備是產業安全基礎所在,是引領關鍵基礎技術、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的內在動力,更是確保國家裝備安全的根本,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對首臺套產品研制、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零部件免稅等相關政策。同時,以產業發展為契機,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引領產業技術加快迭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