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沈陽日報》登載了知名作家商國華撰寫的報告文學——《鍛造中國芯》文章節選。以他的獨到視角,向廣大讀者講述了我國首臺套十萬等級空分裝置用壓縮機組的研制故事——
劃不上的句號
商國華
在文字田園耕耘,最愉悅的莫過于在文章收筆后,望著結尾的句號,深深的喝上一口咖啡。想不到的是,就在我的一部文稿發至出版社后,本該欣慰的眼神,卻被突發的糾結取代了。
一種悔不該收筆過急的悵惋,讓我斷然的給出版社發去了如下的文字,”對不起,已發稿件,不是文本的句號。”
從自我欣賞的角度說,我的那部長篇報告文學,無論是文章主題結構,還是故事篩選,都是欣然自喜的得意之作。
這是一部描寫沈鼓集團,沖破國外技術封鎖的籬笆,以自我核心技術,研發制造了世界第二臺,把煤變成油的10萬空分壓縮機的故事。
從出版社的視角看,這是一部描寫東北振興路上的共和國長子青春不衰,敢啃硬骨頭的”宏大敘事”。而且,又是出版社主動約稿的好事,如何按下暫停鍵呢?
糾結始于2018年5月上旬的一天,就在我整理采訪筆記時,一張10萬空分壓縮機的照片,吸住了我的眼球。就在我拿起照片凝視的瞬間,一種觸電的感覺,讓我的手一陣陣的發顫。照片透出的思考,猶如傳遞著一種發問,”你雖然采訪了60多位壓縮機的研發制造者。然而,你見到過工作狀態下的10萬空分壓縮機嗎?”
是啊!真正的壓縮機我沒見過。見不到它,豈不等同一個工人,沒完成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嗎?不行,說什么我也要見到它。如同一種急于見到意中人的渴望,聚結著越發強烈的信號。
我的信號被沈鼓人捕捉到了。
2018年5月12日,我的腳步踏上了銀川的土地。
這不是880多年前,岳飛”駕長車”抒發”壯懷激烈”的賀蘭山缺嗎?對了,東北許多支援”三線”的工廠,也是在這里打下建廠樁基的呀!還有呢!這可是一些人筆下”秦腔一吼黃沙起”的地方啊!而我的眼前,竟是遍地的馬蘭花、沙棗花與沙棘、沙柏間青蔥與嫣紅的大寫意,難怪如今的銀川又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呢!
此刻,我居然像個朝圣者,釋放著頂禮膜拜的目光。而隨著視線的拓展,隨處可見的凝水塔、儲備缸與碩大的閥門迭映,那氣勢猶如一個個”鋼鐵俠”在為寧東煤化工基地排兵布陣。
隨著越野吉普車輪的放緩,一棟足足有8層樓高的廠房擋住了我的視野。
驟然間,近在咫尺的廠房與遠山輪廓的剪影,撩起了我左右游動的眼球,進而,連起了一道遠近呼應的圖畫,而就在這幅圖案的疊印下,加速的心跳與熾熱的血涌,拱開了我的喉嚨。
”是煤化工基地到了吧?這背靠黃河,依偎賀蘭山,立足河套平原的風水,真是妙哉至極的寶地呀!”
無疑,這就是被列為寧夏”一號工程”的寧東煤化工基地了。而讓我的認知為之一亮的是,煤地質學家拍板的全國十三個大煤田,銀川響當當的排列其間。無怪,10萬空分要在這里安營扎寨呢!
沈鼓銷售經理劉潤強,對這塊土地做了如上的詮釋。
賀蘭山、秦腔黃沙、塞上江南、全國十三大煤田之一,這歷史與現實串起來的碎片,加快了我即刻想見到10萬空分壓縮機的步履。
顧不上前不久,闖進我心血管的5個支架,揉搓我疼痛的神經了。一種急于與親人相擁的欲望,驅使我疾步踏上鐵網編織的樓梯。二層、三層、四層,盡管急促的呼吸,揪起了超速的心跳,我還是在四樓的旋轉梯口停下了腳步。
我的目光被遠處凸起的一尊”鐵甲”吸引了。此刻,腦海中那幅10萬空分的照片,漸漸的與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疊印到一起了。這哪里是大型壓縮機裝置啊!分明是遵循父輩支援三線的足跡,又一次走進大西北的”東北虎”嘛!
”一個二十幾米長的設備,用了這么大的廠房嗎?”我的叩問脫口而出。
”沒錯!樓上樓下3000多平米的工作間,都是為它打造的,你可以再近點看看它。”
寧東煤化工基地的孟總迎著壓縮機的轟鳴,點開了我探究的話題。
隨著一只大手伸過來,孟總把我扶上10萬公分壓縮機的工作平臺。可能是因為朝拜的心情未泯,我的腳步慢得像一只蝸牛在地上一寸寸的挪動,眷注的眼神,回放著打量后的感悟。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離的把眼球投在一個鋼鐵組合的龐然大物上。我看到了,那機身下一個個螺帽,就像一顆顆鋼鐵紐扣,在殼體上排列的整整齊齊,而機身下散熱的網格,就像上下排列的牙齒,張弛有序的旋律中,傾吐著均勻的呼吸。
由此,一個掘進煤海的鋼鐵戰士,在我的心頭瞬間塑成。
”戰士該是血肉之軀啊?””沒錯,它就是沈鼓以自我核心技術的染色體,孕育的兒女嘛!”此間的自問自答露出了我嘴角上翹的竊喜。
把眼前的10萬空分壓縮機,比作孩子并不夸張,也絕非煽情。
我一遍遍輕撫著10萬空分的軀體,在感受中,還原著把它稱為”孩子”的比喻。
來到這塊西北高地,沒想過去憑吊西夏的亡靈,也沒想去傾聽激越高亢的秦腔,至于品味枸杞的甘甜與油潑面入口細膩的渴望,也從未在我的舌尖上聚集。而面對面的看一眼10萬空分壓縮機在這里的業績,才是我匆匆此行的動機。
孟總讀懂了我的心思,一句由衷的評價,解開了我關注的話題。
”你們沈鼓的這臺設備,到這個月15號就工作滿兩年了,它可是一直出滿勤,干滿點的,這種工作態度讓我們沒想到。”
孟總的話,如同煤化工基地,對10萬空分壓縮機的頒獎詞,讓我興奮的在鑲嵌著沈鼓集團的標識前,不由自主的蹲了下來。我的雙手隨著目光的走向,輕輕的擦拭著沈鼓的標牌。一種形象思維躍然跳起。
”這標牌不就是這’孩子’的臉盤兒嗎?”頓時,從胸腔拱出的聲音,滑出了我的聲帶。
”孩子,你在銀川還好嗎?你獨自守在這里,未免有些孤獨吧!寧東人對你的評價,你聽到了吧?孩子,你為咱沈鼓長臉了,為咱們國家爭氣了呀!”
那”孩子”畢竟是遼寧人鍛造的血脈,隨著壓縮機轟鳴的聲響,我解析出了那”孩子”鏗鏘中質樸的語句。
”我不孤獨,當年家鄉支援三線的子孫,還依然與我傾吐著鄉音。雖然現在的我獨一無二,但明年,我的弟弟就會一個接一個的來到我身邊的。放心吧!”
一定是聽覺神經,觸碰了情感的淚腺,霎時間,我的淚珠一顆接一顆的滾落在熾熱的標牌上,而升騰的熱氣,悠然游出窗外,向北,向北,一直向北飄去。
說什么呢?我真想讓我的手臂無限的變長,一下子把這”孩子”攬入我的懷中,我更想隨意拉長我的視線,看見這”孩子”,隨著壓縮機葉片的旋轉,以每小時10萬立方米的制氧量,把這塊土地下采掘的黑金,頃刻間氧化成柴油和石腦油。
我做到了,就在我吻別沈鼓標識的同時,我的兩只手掌緊緊貼上了10萬空分壓縮機的胸膛。
入夜,落枕難眠。我給曾經采訪過的國家能源局黃鸝司長,發去了按耐不住的感嘆。
”黃司長,我見到沈鼓的10萬空分壓縮機了。此時,用興奮與驚詫來描述我的心情,已經是蒼白無力了。只有為10萬空分冠以’東北虎下山’,遼寧’鋼鐵大俠舞劍’的美名,才能顯現出10萬空分超凡的力量,而如果把它比作共和國長子的”孩子”,則更顯得合乎情理。”
10分鐘后,黃鸝司長回復了我的微信。
”由衷的感謝你!”
”把地下的煤炭變成油,是我們幾代人的夢。半年前,我與隋總也到過10萬空分的現場。什么感受呢?淚水與笑聲交集。”
”我們真誠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過你的作品,了解沈鼓創造自我核心技術的意志與艱辛。如此,我們實現制造業強國的目標,就不會很遠了。”
該是為我的報告文學補上后記的時候了。
”曹編輯,一周之內,我會將補充的章節發你,就此,為這部作品劃上句號也正逢其時。”
四個月之后,正當天安門上空禮花蹁躚的時候,遠在寧夏的沈鼓集團銷售經理劉潤強打來了電話,得意的鄉音近乎嘶啞。
”兩臺10萬空分壓縮機,已經安裝在銀川寶豐基地了!”
一年后,正當我翻開飄著墨香的長篇報告文學《鍛造中國芯》,撫著額頭而閉目沉思的時候,劉潤強的又一則信息發了過來。
”我們的第四臺、第五臺10萬空分壓縮機,又在銀川落戶了。”
劉潤強的喜訊,泛起了我珍藏的話語。”我不會孤獨,我的弟弟會一個接一個的來到這里的。”
那天,我在已經封存的采訪日記里,補上了這樣一句話。
”創造沒有止境,創作也永遠劃不上句號。
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