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沈陽日報》報道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勞動模范、盛京的工匠、沈鼓集團總裝車間高級技師張騰蛟十幾年成長、”蛻變”的故事——
大工匠是從細節中干出來的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騰蛟
人物簡介
張騰蛟 現為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焊工。沈陽市技術大王,沈陽市機械行業領軍人物,盛京大工匠,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通用機械行業突出貢獻能工巧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不要把安排給你的任務當成’絆腳石’,而應當讓它成為你前進路上攻克技術難關的’墊腳石’。當你取得成功回過頭來看時,你會發現你在技術細節上又前進了一大步。””五一”前夕,在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勞模工匠進校園”啟動儀式上,張騰蛟的精彩演講博得學校師生的熱烈掌聲。
改進操作法摘桂冠
1998年,張騰蛟從技校畢業進入沈鼓集團,從入廠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學好焊接技術,做沈鼓最好的技術工人,當技藝精湛的”工匠”,讓國家重大產品制造任務在自己手里順利完成。初來乍到的他發現,所在的車間每位”電焊大師”都有一套獨門絕活,為了集眾家之所長,他只要一有空就溜到其他師傅那兒”偷藝”,不管是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還是手工電弧焊,他都一項不落地學習。天生就有股韌勁的他,憑借著毅力、勤奮、刻苦和注重細節,使自己的實際操作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2007年,張騰蛟參加了首屆沈陽市”百千萬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和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并一舉摘得桂冠。在這次大賽中,他發現一些參加過全國大賽的選手普遍采用”直流反接斷弧”技術,這個方法加工的產品無論是外觀還是X光探傷都能達到十分理想狀態,但操作有一些難度。2008年第二屆”百千萬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大賽時,他準備使用”直流反接斷弧”技術,但卻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周圍沒有人干過,二是其他渠道無經驗可循。一切只能摸索著來,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效果”慘不忍睹”,他怕別人笑話,每次都把試件偷偷地藏起來。三個多月的時間,每天他都在不斷地改進方法,每次焊接的試件質量都有提升,就這樣憑借著”直流反接斷弧”技術,他在這次大賽中再次摘得桂冠。
”干就干好,還求更好”
張騰蛟立足本職工作,參與了沈鼓集團多個榮獲市級、省級、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重點大型產品項目壓縮機組工程管路焊接工作。通過苦練焊接技術,他總結出了”熔池下沉法”和平衡氣管路”反變形組立法”等操作方法,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有效地克服了不銹鋼管路在組立焊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操作方法推廣后收效顯著。他憑著”干就干好,還求更好”的工作態度,創造了焊接管路X射線探傷一次合格無返修的紀錄。
他主動支援去任務繁重的集團安檢公司為用戶安裝產品。在半年時間里,他的行程遍及大江南北,輾轉十余個省市,連續在外平均60天才能回家一次,全年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加在一起不超過兩個星期。在國家大型裝備PA5機組檢修現場,外面氣溫38攝氏度,安裝產品現場的溫度42攝氏度,用戶的工作人員都放避暑假了,可張騰蛟卻為了能盡快開車而拼命大干。工作服從穿上開始就濕透了,干活的時候,能感覺到汗水順著前胸和腿往下淌。就是這樣的條件,張騰蛟和同事們干了一個半月,提前10天完成了檢修任務。回家的時候,張騰蛟瘦了4公斤。
無私奉獻傳授技藝
張騰蛟不僅工作業績優異,還肩負起了一份社會責任。作為沈陽市職工技協鉚焊協會會長,他組建網絡交流平臺,建立技師工作交流群,把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會員一起交流,共同進步。他還根據各企業的不同需求,利用業余時間,為沈飛集團、特變電工、北方重工、惠天熱電、東北鉆探機械等國有大型企業的員工義務進行技術培訓,促進全市電焊工人提高技術水平。
張騰蛟充分利用技能大賽的機會,在理論培訓期間為來自各企業的參賽選手講解大賽試題,并為部分參賽選手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他還針對其他企業內部的生產瓶頸問題,組織協會會員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其中《盾構機硬巖刀盤組對》項目獲得沈陽市技術成果二等獎。他帶領協會先后完成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百余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