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經濟日報》報道了沈鼓集團依托于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在重大裝備國產化研發上攻克了百余項技術難題,為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大型裝備”零”突破奠定基礎——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沈陽市鐵西區開發大路旁的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只見沈鼓集團科技管理部部長伊洪麗帶著科研人員,在開展壓縮機、泵等流體機械及其關鍵配套產品的技術攻關。
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是依托于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建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大型風洞裝置用主壓縮機國產化,解決了’卡脖子’難題。”伊洪麗介紹,”風洞”是大型飛行器研制的重要試驗設施,而其”心臟”設備風洞裝置主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打破國外壟斷,實現我國首臺套2.4米風洞裝置用主壓縮機國產化成為該中心重要目標。
為保障項目順利進行,中心組建了一支由幾十人組成的包含氣動、力學、材料、工藝、加工制造、試驗檢測等多學科協同的研發團隊,歷時7年,攻克了上百項關鍵技術難題。首次將復合材料動葉片應用在高負載壓縮機上,定制開發了大型水平剖分式碳環密封系統,攻克了大型薄壁剖分機殼的焊接變形與控制加工精度的技術難題等,最終成功完成了機組研制,目前機組已在用戶現場成功運轉,各項指標均達到預期要求。
”這一國之重器的國產化,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備獨立研發、設計、制造該等級風洞裝置壓縮機能力的國家,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中的又一座豐碑。”說到這些,伊洪麗為團隊豎起了大拇指。
不只有大型風洞裝置用主壓縮機國產化,多年來,依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沈鼓取得了豐碩成果,完成了年產120萬噸乙烯”三機”、用于”西氣東輸”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天然氣長輸管線壓縮機等研制。
”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創新機制建設和創新體系建設。”在伊洪麗看來,創新機制建設方面,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設置了決策機構、常設機構和分支機構,并持續加大創新投入。2000年,沈鼓集團獲批組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并以此為基礎,將企業原有研發創新體系進行了進一步擴展和完善。
企業技術中心的發展也離不開當地的支持。中心成立以來,得到了省、市、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通過科技立項等方式支持中心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僅”十三五”期間,中心獲批的市級以上科技項目就達97個,累計支持金額超過2億元。
在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看來,中心20多年的發展正是企業技術創新歷程的寫照,更助推了企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使得沈鼓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中心堅持技術創新,實現了數百臺套在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力的重大關鍵技術裝備的國產化,為我國石化、能源等行業裝上了’中國芯’。”戴繼雙說。
在8月23日的今日頭條中也對此篇報道進行了宣傳